发达国家很普遍,在中国却行不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
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很早就发现了一个秘密,将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拷贝到中国,只要做的早,成功的机会非常大。比如搜狐对标雅虎,百度对标谷歌,淘宝对标ebay,美团对标groupon,滴滴对标uber,都很成功。
不过,总有一些例外,无论你怎么努力,他们就是无法在中国开花结果,让创业者们倍感沮丧,这里面的奥秘在哪里呢?
第一个,【Netflix】。
Netflix做的是收费网络视频,对应的传统商业模式是有线收费电视。
在传统的电视市场,一开始都是采用免费电视节目吸引观众,然后靠出售广告来盈利。在这种方式下,收视率是关键。在一个电视市场中,通常以金字塔分布,越是基层的“小白”观众,数量越大,于是如何取悦这些教育程度较低的小白观众,就成了扩大收拾份额的主要努力方向。
小白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哪些呢?浅显的,直白的,无脑的肥皂剧或者综艺节目。于是在各电视台的主流黄金时段,充斥的总是这些节目。
但这些节目和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是相悖的,可是又很无奈,谁让你是小众呢,注定只能被忽略了。于是,有线收费电视出现了。
有线电视不靠广告赚钱,靠的是用户的订阅费,只要你舍得花,电视台就会努力去制作品味更高端,内容更有深度的节目。比如美国的HBO,其制作的《黑道家族》、《权力的游戏》、《兄弟连》,都是重金打造,单集成本上千万美元,堪比中等电影的制作投入。
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这么努力,单靠几个土豪显然是支撑不起来的,这就取决于整体付费用户的规模了。
一般来说,这个群体主要是中产阶层,其规模越大,可支撑的平台价值越大。放到十年前,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仍然很小,于是只有免费的优酷、土豆们才能发展的起来,尝试收费的,基本上做一家死一家。
不过这两年,情况开始发生变化。
随着中产阶层的扩大,视频网站们已经意识到,“收费”终于不是空中楼阁了。比如爱奇异、腾讯视频的VIP订阅用户,近来都已经有了不小的增长,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从长广告、盗版内容中离开,转而享受更省心、体验更好的独家内容。
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视频付费模式崛起的一年,整体用户规模突破了2000万,同比增长133%。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,虽然整体还不如Netflix一家5000万用户多,毕竟已经在起步了,只是其时间,比美国晚了十几年,比HBO的诞生,更是晚了近半个世纪。
第二个,【LinkedIn】。
如果说netflix刚出来的时候,没有人敢冒死去学,LinkedIn倒是有很多中国学徒,毕竟这只是个免费模式嘛。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,从天际网,到大街网,优士网,若邻网……还是没有一个能够做的起来。
这就很奇怪了,如果说是因为腾讯太强大了,可是facebook也不弱啊,况且陌陌、YY什么的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,究竟问题在哪里呢?
LinkedIn号称职业社交网站,但其核心价值并不在社交,而是职业数据和简历数据库。简单来说,这是一个猎头平台。
也就是说,他是为那些大型企业,寻找中高级管理人员而服务的,这也就能解释两个现象:第一,LinkedIn的用户年龄偏大,平均在40岁左右;第二,他们虽然登录频次低,只是偶尔上来更新一下个人资料,关注一些商业资讯,但是由于目的性强,含金量高,每名用户每小时能够为LinkedIn创造1.30美元的收入,而Facebook的每名用户则只能为网站创造0.06美元的收入。
但这个商业需求,其实在中国比美国要小得多。这源于两个因素——
第一,中国的企业生态,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,大型企业的数量并不算多,不像美国,经过两百年的发展,各行各业几乎都为成熟的企业巨头垄断了。也因此,在美国,为企业服务的业务模式,规模总是比中国要大,比如财务软件、研发外包、品牌营销,发展都要比中国好的多。
第二,在大企业中,美国几乎都是私企,而中国更多的是国企,他们的很多业务需求倾向于内部培养,而不是外包。比如人力资源,大部分的国企都是从校招开始培养,或者靠关系进入,高管则是党委任命,基本不需要依赖外部的供给。
一句话总结就是:在美国,私营企业多,大企业更多,他们更舍得花钱去找合适的人才,并且希望通过猎头,不单单是只有基本的招聘,而且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人脉、经验、性格等相匹配的高级人才。这种“金领”圈子的规模已经大到可以支撑起一个市值百亿美元级别的社交平台。
这种需求,无疑在中国现阶段要小得多,看看我们的传统猎头行业多孱弱就知道了,而最火的,则是58同城、赶集网的招聘频道,他们就相当于为蓝领提供的招工中介,那才是刚需。
第三个,【Airbnb】
近年来有两个词很红,一个是美国的分享经济,一个是中国的O2O模式。
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美国分享的是个人的资源,中国O2O的是企业的资源。
比如说,uber,他的核心是将个人的车资源释放,分享给其他人用,主打业务是“拼车”。滴滴作为中国学徒,其核心其实是“打车”,主要为专业出租车司机服务的。
又比如分享标兵Airbnb,他的核心价值是将个人闲置的房屋资源释放,分享给旅行者用。而O2O标兵外卖网站,则是将餐饮企业的配送价值互联网化,打的仍然是企业的主意。
这就很有意思了,为什么中国的O2O要打企业主意,而不是个人用户呢?为什么中国用户不愿意与人分享呢?
关键是“信任”。
在中国,陌生人之间的提防心理,比发达国家要强烈的多,走在大街上要看紧钱包,你站在路边竖个牌子,想搭顺风车,一般人懒得理你,更别说让陌生人住到你的家里去了,谁知道会不会顺手牵羊呢,我可听说过,有人租房子,把房东家的空调都拆了搬走。
但在发达国家,顺风车、沙发客早已是流行文化,快递可以扔在公寓楼下没人偷,客栈主人甚至会把钥匙放在门口,让旅客自行办理入住,租赁自行车不需要押金……等等等等。
这么大的社会差异,表面是信任,背后其实还是平均富裕程度。当社会中每个人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,“贪”和“偷”的欲望就会大大的弱化,平均道德责任感提升,于是人们之间的提防心理也就消失了。只有陌生人之间有信任感,分享经济才能真正兴盛起来。
纵观三种产品,其实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。
第一个Netflix,代表着【中产社会的形成】,整体人均收入水平脱离了物质温饱阶段,开始舍得花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。
第二个LinkedIn,代表着【金领社会的形成】,工业化结束之后,大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行业,研发创新等高附加值职位更多,社会金字塔向梯形进化。
第三个Airbnb,代表着【均富社会的形成】,在一个中产和金领人口达到饱和的社会里,贫富差距极小化,社会的信任感会极大的刺激分享经济的繁荣。
我们才刚刚进入第一个阶段,离后面两个或许还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吧,希望我辈的努力,能够使得彼此的时空距离更快的压缩,尽快的培育起创造潮流的土壤。